2018/05/03
一提起文旦,幾乎就立刻想到台南麻豆,不管是「郭家」「陳家」「李家」,各有人愛,但偏偏就有一個麻豆文旦品牌,不以家氏命名,而取名「5012柚意思」。四個數字乍聽之下,還以為是一組密碼?但說穿了,原來很有趣。
「50指的是50年前阿嬤種下第一棵柚子樹,12指的是12分的感謝和甜度,」說這話的李佳翰,1978年生,身材高挑、臉龐俊闊、皮膚黝黑,一頭長髮束成馬尾,根本就是型男,和印象中種柚老農形象,南轅北轍。
這個鄉村少見的年輕型男,看起來時尚,背後T恤下卻貼滿了痠痛貼布,李佳翰習以為常笑著說,「每個季節,痠痛的地方不同。」
他舉例,8月底是腰痠,因為要搬運採收的文旦柚;夏天為了通風和日照,必須開枝散葉,冬天則是修剪老舊枝條,「一天八小時,手握剪刀超過3000下,吃飯時右手拿著筷子還會抖。」
那麼辛苦,為何要接下傳承三代的柚園?李佳翰曾在大億麗緻酒店當學徒,後來跳槽到上閤屋台南店,一路當上主管。但主管需要外派到台北、新竹等地,家裡只剩母親和妻子,李佳翰放心不下,2011年便辭職回老家,接手阿嬤傳下來的老欉文旦園,「做農很辛苦,但跟家人在一起,我是辛苦的幸福者,」他感性地說。
憑藉與生俱來的創意和熱情,李佳翰六年來為文旦產業,激起一波波漣漪。如同品牌名,他想做點「有意思」的事。
草生栽培 幫土地遮陽保暖
台南173線道旁,放眼望去全是文旦柚園,不過一眼就能認出李佳翰的柚子園,因為只有他們家的果園地上長草,其他全是光禿禿一片,「這是我從農改場學回來的草生栽培。」
對老一輩而言,果園裡比人高的雜草是年輕人偷懶,而雜草會把果樹的養分吃乾抹淨。但李佳翰不這麼認為,他相信雜草就像一層保護傘,夏天替土地遮陽,冬天保溫,還能創造蚯蚓、蟋蟀等棲息空間,最後除下的草甚至能回歸土地成為有機質,百益而無一害。
「唯一頭痛的是除草的辛勞,還要忍受親朋好友向我媽告狀,」他無奈說。
李佳翰也破天荒把土壤送到農改場做健康檢查,才發現不斷堆灑化學肥料,果樹根本沒辦法吸收,他改用自己發酵的液肥照顧土壤,他形容像是給人喝優酪乳,「先把腸胃照顧好,吃什麼都能完全吸收」。
他也堅持採果前三個月不用藥,做到果實零農藥殘留,「我介於慣行和有機之間,」他今年嘗試有一區完全沒施用農藥,但工作量是原來的三倍。
有些老柚農,為了趕農曆7月普渡拜拜的商機,柚子還沒成熟就強摘下來賣,但李佳翰堅持,必須等到九分熟的完美在欉黃,才能採收,即使颱風來襲或雨季也不搶收。
分級包裝 直接賣給顧客
充滿想法和幹勁的他,也大膽顛覆原有的產銷模式。大部分柚農,收成後全批給大盤商,但李佳翰把柚子分級包裝、規格細緻化,透過跑展售會、洽談電商到產地直銷,直接和消費者接觸。即便年產量高達九萬斤,拿五台斤的包裝盒裝,要1萬8000個才裝得完,但他總是細心分裝。
腦筋動得快的他,更不想單純只做生產和銷售,他辦活動把人潮帶進果園。擅長網路社群經營的李佳翰,有效利用自家農園,一年四季舉辦賞柚花、採果、DIY製作、生態導覽、用餐、露營活動,通常只要臉書一推出,馬上秒殺。
最出名的莫過於產地餐桌。他仿效宜蘭「稻田裡的餐桌」,舉辦「柚子園的餐桌」,學過餐飲的他,提供麻豆生產的農畜產品,讓都市來的人坐在柚樹下品嘗,還請來台語金曲歌王謝銘佑來果園演唱加溫。
兩年前菲律賓駐台辦事處還特別來李佳翰果園參訪,請益菲律賓如何發展柚子產業。
創意無限的李佳翰,開口閉口都是「文旦柚經」,不光是想,也總想辦法行動,開發柚花蜜、杯墊、防蚊香塔、柚皮八仙果等延伸性商品,甚至把過去廢棄的柚木,製作成眼鏡鏡腳,一副要價上萬元,「超過160年的麻豆文旦史中,柚木都是廢棄物,在我手上卻變成有價產品,」他得意的說。
村裡老一輩看他整天忙進忙出,總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,但他接手第三年,年營收已從90萬元倍增到200萬元,目標是2020年上看500萬元。
過程中當然有挑戰。兩年前蘇迪勒颱風侵襲,預計收成8000顆柚子,半數落地,只出貨1900顆。但李佳翰並未停下腳步,反而更努力,希望衝出一片天。